开心的故事讲给女朋友的一段话,给女朋友讲的开心的故事!

一个妈妈找我咨询,说了许多孩子的问题,比如偷看手机、偷吃零食、做作业磨蹭、不做家务、迷动漫、喜欢暗黑系等等,最为重要的是,妈妈每天每天看到这些,开始焦虑,试图去“指正”孩子,结果孩子完全“听不进建议”,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无独有偶,在当天的一次早课上,另一个妈妈云分享了她和女儿的故事。随着孩子长大,大多数父母看自己孩子时所带的滤镜不知不觉间换了一个,从“宝贝竟然学会打屁了!真棒啊!”到“你怎么总是放屁,而且还放得不合时宜!”

云也一样。每天不自觉地盯着女儿做得不好的地方,力图通过“批评指正”的方式帮助孩子进步。没想到,有一天却被女儿上了难忘的一课。

在云又一次生气地批评女儿时,女儿用大眼睛看着她,慢慢地开口,问,“妈妈,那我今天有做什么让你感到开心的事情吗?有没有一件呢?”

孩子的智慧总是让人拍案叫绝:妈妈,你那么爱我,却总是对我做的各种事情不满意,不开心,那你能想一想,有没有那么一件,哪怕只有一件,是让你开心的事情呢?

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只要一关灯,孩子们“必点”的一个睡前节目就是:说说今天遇到的有趣的事情,包括让她们哈哈大笑的事、让她们觉得很反转的事情,或者让她们觉得很美好的事情。总之,解释权在她们手里。

其实对于成人来说,大部分日子都属平常,无非就是早起、早餐、送孩子上学、完成点工作、接孩子、晚饭、洗漱、睡觉。遇到难忘的人或事,只是偶然。

所以,这个睡前节目只开始了半个月,就在我这里卡壳了。但是孩子们也绝对不会放过我,每天不仅必点这个节目,而且还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规定,妈妈必须每晚都分享,她们可以随意。

我每晚绞尽脑汁,撸掉无数头发,终于从卡壳中突破,总能找到那么一件有趣的事,即使有时候只是“看到了一块形状很特别的鹅卵石,走近一看,原来只是一片枯叶子。”

孩子们每晚都津津有味地听着,如果她们笑了,就会争着分享她们自己的趣事,如果她们笑不出来,就又再次使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要求我重新讲一个。

有一次,我跟孩子们分享了一件“我在寒风中等了40分钟还错过了一趟车”的事情,NN和YY争先恐后质疑,“这算什么有趣的事情呀?”“这个可一点也不好玩。”“妈妈你要重新分享一个。”

我等她们质疑完,慢慢地补充完整,“可是,那40多分钟是妈妈这一天里面唯一独自呆着的时间。于是妈妈就在站台上发呆,胡思乱想。最后妈妈从发呆中惊醒过来,发现太阳正在下山,把天边映照得红彤彤的,大片大片的晚霞像鸟儿归巢一样往太阳落山的地方汇集。如果我没有发呆,坐上第一趟车,可能就看不到这么美的晚霞了。”

我把晚霞的照片给她们看,两姐妹一致通过这个“有趣的事”。

现在,NN已经读初中,每天回来还是迫不及待地跟我和爸爸分享班级和学校里的趣事。有一次我忘记带钥匙,一个朋友收留我和NN去她们家吃晚餐。NN跟在朋友后面,从餐厅到厨房,再到餐厅,不停地叽叽喳喳,说得眉飞色舞。朋友羡慕极了。

之后又陆续有朋友跟我说,“NN什么都说得绘声绘色的,从她嘴里说出来,每件事情都非常有趣。”

我每每都回应,“孩子性格是这样哈。”然而今天,当这位妈妈跟我表达她对女儿的担忧时,当她说到“孩子总是关注暗黑系的事物”时,我突然想到,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是家庭影响的产物。

父母和逐渐长大的孩子相处,想要指出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并且监督孩子改正,这几乎是本能,也是最容易操作的一种思维方式:指出做得不好的,并且把它改正,这样你做得好的方面就会越来越多,你会越来越完美。

但是,我们忽略了,人不是一个物件或者工具,除了尺寸大小形状等硬件外,还有情绪、思想、个人意志等软件。“指出错误”的方式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抵抗情绪,会让对方产生“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挫败感和沮丧感,不良反应循环开启……

长此以往,我们给孩子展现和塑造的是一种“只关注对方做得不好”的思维模式,进而扩展成“只关注不好的地方”。

这一整天,孩子真的就没有一件让你开心的事情吗?即使孩子作业没做、考试没考好、吃饭吃得少、家务懒得做,但也许,她早上起来送给你一个灿烂无比的笑容,让你以好心情开启一天;也许你叫她起床时,看到她恬静的睡颜,内心无比柔软和温暖;也许她回家看到你时,曾露出放松安心的表情,让你觉得自己被人无比信赖和需要着——哪怕仅仅是这些,也请你清楚地告诉你的孩子,每天一点,日积月累,也能构建与“挑刺”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今天有什么让我开心的事情”、“今天有哪些让我感激的事情”、“今天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今天有哪些小美好”——这些话题,完全可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家庭固定项目,就像喝水呼吸一样,毫不费力毫无痕迹地每天每天进行下去。

教育是一件长效而且极具个性化的事情,几乎没有立竿见影,除非重大事件,也很少一次性事件影响一辈子的。但是,只要每天跟孩子分享一点,一个月、一年,不断不断地持续下去,时间之功会累积,效果会叠加,能量会倍增,最终,你和孩子可以构建全新的思维模式以及全新的亲子关系。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