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民族的思想与文化,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内客,也自然会包含着消极的因素。
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很难对各民族的文化有着正确的态度。
孔子行道:踏行千山,以日以年
能代表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的,是民族上升发展时期的文化和思想,而不是民族衰弱过程中——姑且认可这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形态——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消极的因素,而后者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思想者们所片面看到的中国的传统和思想。
由王制和帝制及其基本制度所蕴涵的思想,可以看出,中国思想实际上是多种思想体系的一种融合与相互影响的结果,具有丰寓的内容和极为质朴的性质。
由这些思想所奠定的中国传统,包含一整套以人及其生活为中心的观念、思想和道德价值标准。概括来说,天人合一、法天则地、天下为公、万事万物平等及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思想与观念,是中国思想的核心。
这一核心思想基础上建构的大一统国家概念、君子受命于天的观念,积极地将道德仁政和礼乐教化的社会秩序理念引入政治生活与世俗生活(如家庭生活),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人们并不承认帝王权力的永恒性,只承认品德高尚、睿智善良的人才有权统治国家,因为这样的人代表着自然的正义力量(《中庸》之“诚”),能够建立起仁、义、礼、智、信的良好社会,造就一种鼓励劳作致富、和谐、宁静、井然有序的和谐生活。
汉帝国与唐王朝的繁荣强大,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上升发展期中所形成的这一主体精神。
中国文明的优秀品质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也得益于这一主体精神。
从中国思想中演绎出的政治、经济和家庭生活准则,是平和、积极与世俗的,它们是中国人心智的基本组成部分。
而其中最能代表这种思想体系特征的是儒家学说。
客观一点讲,在各种学说中,儒家学说含有更多的人情味和真理,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切合中国实际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在古代中国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
东方社会重秩序、重家庭生活、重知识的品行,也得益于孔子的学说,这一学说提供的关于道德生活的判断准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已经被升华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而为东亚社会所信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东亚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 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曾经错误地对待孔子的学说,将它说成是一种愚昧、僵化的思想体系,是有欠公允的。
他们只看到了孔子学说被滥用和错用而造成的种种消极后果,而没有去尊重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贡献。
但是,这并不能说,理解了儒家思想,就等于理解了中国的全部思想,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
因为作为主导思想,它的作用多限于正统的范围,而中国的正统范围应被看作是由皇帝及其皇权建构的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及权力世界。
在广大的乡村,在平民那里,同时发生作用的还有道家思想和后来从印度输入的经过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
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也同时从印度引进了佛教思想体系。
如果说儒家学说回答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怎样去做的问题,佛教思想则回答了这样做会得到什么回报(在来世)的问题,而道家思想却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如果不愿做或拒绝做某事时,你应该怎么办。
【本文完】
往期精彩内容
帝制时代的土地政策:由三代的井田制转化为基于平等原则的均田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