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第三章主要内容(骆驼祥子第三章总结)

祥子,一次次的哆嗦为哪般

读过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骆驼祥子》的读者不知有没有注意到:篇幅不算太长的这部小说中多次出现一个词语——“哆嗦”。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大约出现了21次,大多时候(14次)是写祥子的,另有7次是写别人的。那么,这么高频率出现的一个词究竟有怎样的内涵,作者用这个常用的词到底要表达些什么情感呢?我为大家简单地做个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名著的价值。

哆嗦,《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只有一个义项:因受外界刺激而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并举了例子“冻得直哆嗦”“气得浑身哆嗦”。百度百科上倒是有三个解释: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战栗,因为冷、害怕或受外力等而颤抖;颤动,发抖。汉语词义丰富,好多情况下词典也无法准确地解释的,需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加以分析。祥子的10多次“哆嗦”,其中有这些意思,但也有这些义项之外的意思,下面我结合具体的例句来分析。

骆驼祥子第三章主要内容(骆驼祥子第三章总结)

写祥子的14次“哆嗦”中有8处是侧重或主要写祥子的身体颤动的。小说第四章祥子从兵营里带着三匹骆驼逃出去并卖了三十五块钱之后,病倒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迷迷糊糊地过了三天,强打着精神再次回到“熟习的,可爱的”北平城。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捧起放了“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的豆腐碗时,“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这是祥子死里逃生后回到北平吃的第一顿食物,长时间忍受着饥饿与寒冷的祥子猛然间喝进去一碗热的雪白的豆腐,“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此处的“哆嗦”是其本义,冷的身体受到热豆腐的刺激之后作出的本能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