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东北秧歌基本动律名称)

秧歌-“百戏之源”,秧歌又称扭秧歌,它历史悠久,是民间独特的集体歌舞艺术,是我国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东北秧歌基本动律名称)

过街:舞龙、狮子舞在前; 秧歌队边走边扭,后有旱船、竹马、小车、罗汉、腰鼓、随着音乐,队形不断变化。

秧歌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秧歌的舞蹈形式丰富多彩,极具观赏性、自娱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平民百姓欢迎, 根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由秧歌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占全国剧种的比重相当之高。 因此秧歌又被誉为——百戏之源。2006年5月,秧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秧歌的由来

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东北秧歌基本动律名称)

田畯醉归图 局部(国画) 宋 刘履中款 故宫博物院藏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明清之际达到鼎盛时期。清代《广东新语》载:每逢春耕,插秧时节,一人击鼓,众人“群歌竞作”,称为“秧歌”。这是南宋文人笔下的“村田乐”。

关于秧歌的起源,民间有多种说法:

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东北秧歌基本动律名称)

大场是指由各种队形组合而成的广场大型集体舞。 边走边跳会改变队形,表演各种舞蹈。

传说之一:古代农民在从事插秧、耕田等农活时,为减轻劳作的辛苦,人们在田间唱歌,逐渐发展成为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

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东北秧歌基本动律名称)

正月初二、三开始扭秧歌,热闹一个月

传说之二“秧歌”始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人们,为生存与大自然作抗争。 先民为了表达情感,以抗洪工具为道具,唱歌跳舞。 随着规模扩大,形式完整,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秧歌。

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东北秧歌基本动律名称)

“秧歌”来源于祭奠土地爷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传说其三“秧歌”来源于祭奠土地爷的活动。 每年正月初二、三开始,热闹一个整月。秧歌源于古老的中华土地,植根于农村百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东北秧歌基本动律名称)

高跷秧歌

关于秧歌这个称呼各地叫法不一。 除秧歌外,还有“央哥”、“羊高”等民间叫法。 有学者从汉字古今的读法演变以及词义引申分析认为“秧歌”即“乡戏”,认为“秧歌”应该是一种“戏”。笔者偏爱“乡戏”一说,秧歌原本就来自乡村,乡音载歌,乡民载舞。秧歌寄托着乡亲不同的乡愁。

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东北秧歌基本动律名称)

小场 :2-4人表演形式。一般都是带着简单的故事情节的歌舞小戏,刘海英戏金蟾、傻子接媳妇等都是传统节目。

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和发展,同源的“乡戏”,衍生出多类名目和各种形式的表演。 陕北的叫“大场秧歌”、“踢场子”,山西雁北的踢鼓子。南方各省叫法不一 “花鼓”、“采茶”、“花灯”“采茶舞”、“英歌”等等都属于同源异流的各种秧歌形式。

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东北秧歌基本动律名称)

历史神话、民间传说,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甚至卡通,都有可能成为扮演的角色,出现在扭秧歌队伍中

现在我们所说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有东北秧歌、河北秧歌、陕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有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各地秧歌舞队人数少则10余人,多时达上100人,有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秧歌队有一名持伞的“伞头”,在他的带领下闹秧歌,跑“大场”、演“小场”,串街走巷,贺新春,祈丰年。

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东北秧歌基本动律名称)

香港千人秧歌舞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秧歌的继承与发展,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东北秧歌基本动律名称)

过去在北方逢年过节,人们往往拍腰鼓,扭秧歌欢庆。现如今有更多的平民百姓投入到扭秧歌活动中,所不同是,各地把秧歌是以群众性的广场健身舞出现在大众视野。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欢迎您的关注、转发,评论,期待您的批评和建议。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6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