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新时代“三农”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升级和发展优势提升(党课参考)

【讲义文稿】新时代“三农”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升级和发展优势提升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变革,是基于“三农”发展战略目标历史性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展开的,也是基于与之对应的中国共产党将“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展开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回答时代之问,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明示方向、“四有”之治厚植乡村振兴优势、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等逻辑贯通的四个方面,回答了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形成了“大国小农”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三农”工作;战略目标;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问题意识,科学回答时代之问。每一个时期有当期的主要问题。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破解的“三农”问题是,促进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基础。乡村全面振兴和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1]目标的明确,实现了“三农”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性演进。实现以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重要量度的乡村全面振兴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历史性重大任务,不是一个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艰巨的历史性课题,因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世界普遍存在“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问题[2],也会在较长时期内延续。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战略目标,实际上是对“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的破解,也是一种发展态势的反转,其中的难度和复杂性不言而喻,这既要有历史担当,也要有不畏艰难的巨大勇气、足够的历史耐心、解决难题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随着“三农”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升级,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为最广大农民群众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担当,基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和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攻坚克难和厚植发展优势,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破解“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难题、着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中的“三农”短板、加快推进农业農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走出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和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十年间,中国构建起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明示方向、“四有”之治厚植发展优势破解“三农”难题的推动乡村振兴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历史性解决了农民的绝对贫困,农民一个不少地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城乡二元分化向融合互促转变,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一、“三农”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升级
    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是基于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升级展开的。科学的目标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中,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既保持战略定力,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和升级演进。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既明确了“三农”工作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3],也明确了“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这次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A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鲜明目标导向的。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4]P11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日益清晰,阶段性推进路线图日益明确。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2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1月4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了要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A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批示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5]这些都从不同层面明确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6]P257,高质高效是农业强的量度和表征,宜居宜业是农村美的量度和表征,富裕富足是农民富的量度和表征。党的十九大及之后的中央决策将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显著标志的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清晰呈现出来。
    将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不同于以往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目标升级,而是实现了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性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三农”实现跨越发展,但“三农”的弱质性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三农”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农业农村发展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7]“三农”的弱质性,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源于工业化进程中农业投入回报率低于工业,加之居民在城镇生活较为丰富便捷和有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因而农业农村的生产要素大量流向工业和城镇,进而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的二元结构。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所作出的战略决策。以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表征的乡村全面振兴,与此前的战略目标的不同在于,破解的不是“三农”能否实现发展的问题,而是“三农”不仅能够实现发展,还能够摆脱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其发展受弱质性困扰的问题。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则农业必然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宜居宜业则农村必然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农民富裕富足则农民必然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三农”发展将突破受弱质性困扰,实现历史性变革,创造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发展态势。明确这一实现“三农”质的飞跃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三农”发展目标的历史性演进,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坚守和担当,是无畏艰难的战略决策。
    将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从来都不是把“三农”孤立起来解决,都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解决“三农”问题及其实现路径。2013年12月,A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8]P6582014年12月,A在江苏省调研时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9]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10]A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1]A还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1]基于如此历史方位,中共中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1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明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更加自觉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位置,明确了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些都是对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难度的充分认识,特别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把握的结果。实践中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更加坚定了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的自信和自觉。
    将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问题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快速发展,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尽管如此,农业农村发展还没有跟上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步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8]P503除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差别外,2012年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值高达157374元,两者之比高达288∶1;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影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高达257∶1;按照2010年标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02%。[13]P382-383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也不协调,一些地方村庄缺乏人气和生机,留守农村的主要是老弱妇孺,存在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仅仅实现经济发展是不充分的,还应当解决农村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破解的重大问题。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将历史性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问题。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分阶段实现,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基于发展规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历史耐心。破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必须一步一步扎实推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的3个时间节点和具体的目标任务的明确,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有步骤地分阶段地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遵循了乡村振兴规律,明确了乡村全面振兴阶段性演进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演进图的重要构件。
    二、以“四有”之治厚植发展优势
实现新时代历史性升级的“三农”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更加厚植“三农”发展优势。A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完全可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4]P7以下简稱“四有”。为实现历史性升级的“三农”发展战略目标,中国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构建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体系和形成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机制,发挥农民创造精神扎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69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