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8日 星期六 晴
今天儿子在做数学试卷中遇到了一道统计题。我们都知道,也学过统计,就是表格中给出了所有数据,而根据数据进行统计。
这道统计题中出现的是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体重,单位是千克。接着往下给出的表格是第一行体重,后面分了4个空格。第二行人数,后面分了4个空格。
儿子:“妈妈,这个怎么进行统计呢?”
我看了看题说:“这是让统计体重的人数。”
儿子:“我知道,但是第一行体重什么都没给啊?”
我:“你可以自己填写,例如20—25的人数有多少?”
儿子:“妈妈,我们老师给出的题都是给出上面的条件,就让填人数。”
我:“就算不给我们也可以自己填写啊。我刚才不是给了你一个例子吗。”
儿子:“可是我们没学过这种方式统计啊。”
我听完儿子的话,突然意识到什么,题型一模一样,孩子可以做,而稍加改变就不会做了。这是为什么?
一、改变思维
我们都知道一种思维方式先入为主后,就很难改变对这种方式的改变。一道数学题,我们讲解的例题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认为这种题的方式就是这样的,而稍加改变我们就不会做了。只要改变思维方式,题就会解决出来。
哪怕是对一个人的认知也是如此。当一个人起初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样的,那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也很难改变对他的看法,除非有事情发生,让你改变对他的看法。
二、解决问题
还是儿子的这道数学统计题。我对儿子说:“数学题可以这样出,也可以那样出,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举个例子:1+1=?这是口算题。如果我有1根棒棒糖,你有1根棒棒糖,我们俩一共有几根棒棒糖?这就是应用题。”儿子说:“我明白了。”我说:“我们看问题就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去解决问题。”儿子点点头。
我们通过一道数学题教给孩子的不只是一道题,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可能更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技能等方面,而很少更注重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以后是不是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就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和心理问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9566.html